Overreacted

準備一場技術分享 - 第三篇:內容

2019年7月10日 • ☕️ 7 min read

我給過一些我覺得還不錯的技術分享

有時候大家問我怎麼準備一場技術分享。這個答案對每個講者來說都是非常個人的。我只是分享一些我認為對我來說有用的技巧。

這是系列文的第二篇 我會分享我準備一場技術分享的過程 — 從構思想法到實際發表的那天:


本篇文章裡,我會注重在我準備投影片和我演說的實際內容的過程。


有兩種建立東西的方法。

你可以由上而下地建立,先準備一個整體的大綱,然後再逐漸地精煉每個小部分。或是你可以由下而上地建立,先準備小而精煉過的片段,再把其他部分添增上去。這可能會讓你想到某些圖片的格式會由上而下的載入,而其他的一開始會先模糊再跟著資料的載入而變得清晰。

準備演說的時候,我通常綜合了這些方法


由上而下:大綱

在我知道這場演講是關於什麼之後,我會寫個粗略的大綱。它會是關於所有我想要包含的東西的條列式項目。它並不需要被精煉過或是對除了我以外的人清楚。我只是嘗試看看所有事情,看什麼是可行的。

大綱通常是由一大堆缺口及未知開始的:

- 介紹
  - 嗨,我是 Dan
  - 我從事維護 React 的工作
- 問題
  - 包裝地獄
  - ???
- 示範
  - ??? 如何避免讓大家因為覺得它是破壞性的改變而感到焦慮
  - 狀態(state)
  - effects 
    - ??? 應該挑選什麼範例
    - 或許解釋依屬(dependencies)
  - 客製化的 Hooks <----- 「啊哈」的頓悟時刻
- 連結
  - 強調並沒有破壞性的改變
- ???
  - 某些哲學性的東西然後重申

很多在大綱裡一開始的想法可能不會進到最後的版本裡。事實上,寫大綱是一種貢獻於演說的「內容」和「原因」的好方法,它讓我們能夠分割我們的想法,藉此來選擇我們應該過濾掉哪些「填充物」。

大綱是一個活生生的草稿。它一開始可以是模糊的。我在準備演說的時候會持續的改進大綱。最終,它會變得如同以下的樣子:

- 介紹
  - 嗨,我是 Dan
  - 我從事維護 React 的工作
- 問題
  - 包裝地獄
  - 很長的元件(components)
  - 修正了一個導致其他的東西更糟
  - 我們應該要放棄嗎
    - lol mixins?
- 十字路口
  - 或許我們無法修正這個
  - 但如果我們可以的話?
  - 我們有個計畫
    - 沒有破壞性的改變
- 示範
  - 狀態(state)的 Hook
  - 多於一個狀態 Hook
    - 提及規則
  - effect Hook
  - 清掉 effect
  - 客製化的 Hooks <----- 「啊哈」的頓悟時刻
- 概要重述
  - 沒有破壞性的改變
  - 你可以現在就嘗試
  - RFC 的連結
- 結語
  - 讓它個人化
  - hook : 元件 :: 電子 : 原子
  - logo + 「Hooks 一直在此」的 logo

但有時候在投影片完成以前,這些片段難以聚集。

大綱幫助我保持演說的結構易於消化。我通常會依循「英雄的旅程」的模式來做我的演說結構,通常你可以在熱門的文化裡找到,例如哈利波特的書。你由某些衝突開始(「天狼星在後面追趕你」、「食死人會破壞魁地奇盃」、「石內卜採取了陰暗的誓言」等等)。然後會有某些設定(買些書,學些咒語)。最後會有某個我們打敗了邪惡的一方的能量高峰的時刻。然後鄧不利多會說說某些變化和矛盾,最後我們回家。

我演說的心理樣板會像下面這樣:

  1. 建立某些衝突或問題,藉以讓觀看者感興趣
  2. 帶領他們走過主要的「啊哈」頓悟時刻。(我演說的「內容」。)
  3. 概要重述我們如何解決之前提到的問題。
  4. 利用某些可以提起情緒的東西來結束它(我演說的「原因」。)

    • 如果有某些只在最後才明朗的不可預期的層面或對稱性,這個部分將會完美落地。如果我起雞皮疙瘩了,它就很好。

當然,這種結構只是一種形式 - 且是一個被過度使用的形式。所以你真的可以隨你高興地增加更多有吸引力的題材並增加你自己的轉折。如果演說內容本身不是很吸引人,用陳腔濫調來包裝它並不會有幫助。

大綱也讓我找到不一致性。舉例來說,或許某個在中間的想法其實需要其他我之後才會引入的觀念。如此一來我就必須要重新調整它們的順序,大綱提供了所有我想要提到的想法的鳥瞰視角,且幫助我保證它們之間的流動是緊密且合理的。

由下而上:高能量的部分

寫大綱是由上而下的過程,但我也會平行的先由下而上的處理某些具體的部分,像是投影片或某個示範。

特別是我嘗試著想要盡快建立一個我演說裡「高能量」的部分的概念證明(POC)。例如,它可以是某個關鍵想法被解釋或示範的時刻。我該如何解釋它?我具體來說應該說或做什麼?這些足夠嗎?我需要投影片嗎?示範?或是都要?我需要有圖片嗎?動畫?我的文字或動作的實際順序應該要怎麼安排?我會想要為了這個解釋而觀看這場演講嗎?

這個部分對我來說是最難的,因為我通常最後會有好幾種我丟掉的版本。它需要當我可以深層專注時的特別思想框架,讓我能夠嘗試愚蠢的東西,然後自由自在地消滅它們。

我花了很多時間挑選標題,找出合適的現場示範順序,微調動畫,和搜尋迷因(memes),大部分的工作會被丟掉(例如,我通常把所有迷因給刪掉),但這個階段為我定義了這場演講。我的目標是從不知道知道之間的概念尋找最近的道路,以至於我可以在之後分享這段旅程給觀眾。

在我對我演說的高能量部分感覺良好之後,我會檢查我之前寫過的大綱是否仍合理。在這個階段,我常常發現我應該丟掉 60% 的大綱,然後重寫它來專注在更小的概念。

排練很多次

我持續由上而下(大綱)和由下而上(建立具體的部分),直到整個演說的概念沒有任何空白的地方。當我有了第一個整個演說的草稿版本,我會把自己鎖在一間房間,假裝我真的第一次在一場演說。它會很混亂,我多次步履蹣跚,在句子之間停頓然後嘗試不同的句子之類的,但我會走過整個演說。

這幫助了我衡量我應該減少多少東西。第一次嘗試通常最後會超出時間很多,但我也常注意到某些部分很令人分心,所以我會把它們移除,調整投影片來更符合我想說的事情,並再度嘗試演說整個內容一遍。

我重複這個過程好幾天,並持續的精煉我的投影片和演說流程。這是個與他人練習的好時刻。我通常會由一個朋友開始,然後再對小群的觀眾(最多 15 人)做幾次排練。這是個獲得早期回饋的好方法,但更重要的是,它是我習慣這場演說並學習對給這場演說感到舒適的方法。

我傾向於不要寫下完整的句子或真的演說筆記。它會讓我感到有壓力,因為我會覺得我必須要遵從它們,然後害怕我漏掉了什麼。取而代之的,我傾向預演演說足夠的次數(3 ~ 20 次),直到我想要在每張投影片說的句子不用想太多就能「走向我」。說一個你已經說過很多遍的故事會比較容易。


本篇文章,我敘述了我如何準備我演說的內容。在下篇文章,我會分享某些我在演說當天會做的事情的訣竅。

本系列的前一篇文章: Previous in this series: 準備一場技術分享 - 第二篇: 什麼、為何、怎麼做.